“高龄”乏继 评书之痛-当代评书名家访谈

  一张嘴、一块醒木、一条手帕、一把折扇,讲古今故事,道世间冷暖——评书,这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,饱含着说书人对历史的咀嚼和对生活的品味。

  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单田芳连丽如……弹指一挥间,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的艺术家中,如今年龄最小的也进入古稀之年。年事渐高、后继乏人,成为当代评书之痛。对此现状,记者恳访名家,聆听诤言,寻觅传统艺术流传久长的根本。

  评书之兴:那些曾经的“中国好声音”

  5月30日,北京34摄氏度高温,85岁评书大师袁阔成先生不辞辛劳,走进清华大学大礼堂,为大学生讲解传统评书艺术。

  八岁学艺,十四岁登台,从艺七十载,虽已是耄耋之年,袁阔成仍热心推广评书艺术。他认为,说书就是叙述人生,说透人情方是书。

  其实很多人都不会忘记,上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芳电台版《岳飞传》红遍大江南北,开启了评书的新时代。随后,借助电波和电视的广泛普及,使这项古老的艺术又获得了新生。

  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传播的单田芳一直深受观众和听众的欢迎,他表示:“这么多年我没有别的选择,就是录书。我一个人录了一百多套书,没有人比我录得多。我也确实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。但是你知道我为之花了多少心血,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?说好书不下大力气是不行的。年轻人说书,想着一夜成名,赚大钱,哪有那么轻松?”

  评书之痛:娱乐时代无人问津

  然而,随着市场和艺术本身的循环,电视评书的热潮渐渐退去;与此同时,目前全国专业的青年评书演员还不到30人,名家年事渐高,后继乏人的现状更令人担忧。为此有人担心:娱乐时代里,评书会不会灭亡?

  “我们这一茬儿的人,虽然还有点儿气血,但是小蜡头儿不长啦,坚持不了多久,很多事情还得看后来人。”年届八十的单田芳先生不无伤感地说,“就靠着几位老先生手把手带徒弟需要很多年的时间,远水不解近渴啊。虽然学的人不少,但市场喜欢名人效应,而新生代的评书演员显然没有这样的名气,短时间内难以出头。”

  田连元则认为,评书不会灭亡。“因为评书说到底是说话的艺术,你要想把话说好就得听评书。更何况,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讲,中国老百姓的许多知识都是从听书看戏上得来的。”

  “这不是一个让人一夜成名、一夜暴富的手艺。”著名文艺理论家崔凯表示,评书演员的培养成本很高,除了有好嗓子、肯吃苦以外,还要有较高的悟性和学习能力。有天赋、肯付出、能吃苦,长成什么样还要看气候。

  “在当今娱乐方式多样化大环境里,评书的表现形式和展示内容如果不创新就没有发展、没有生命力。”崔凯说,评书是给观众看的听的,所以要“就青年”而不是摆出传统的架势“救青年”。


上一回:《开讲啦》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:随遇而安的生活
下一回:长篇评书《水浒传》27日起领衔故事广播书场暑期档